危機之中都是轉機
1910年,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卷了整個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,蟲子所到之處,棉田毀于一旦。亞拉巴馬州是美國的主要產棉區,那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棉花。
可現在,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的。如果只種棉花,爆發了象鼻蟲災害,一年的收成就都沒有了。于是,人們開始在棉花田里套種玉米、大豆等作物。結果,那一年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要比單純種棉花高四倍,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,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。
亞拉巴馬州人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于那場象鼻蟲,是它們使人們學會了在棉花田里套種別的農作物。
沒有人愿意遭受危機,無常一般會不期而至,但老天愛我們的方式往往很特殊,危機中總包含著轉機,讓我們借由此,懂得改變,學習感恩。
衛生文明的改變
我們是否還記得中國之前的一場傳染性疾病:血吸蟲病。
解放初期,血吸蟲病已經嚴重影響了國民的健康與社會的發展,隨后在毛主席的倡導下,1957年4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《關于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》,將消滅血吸蟲病視為“當前的一項嚴重的政治任務”,整治效果顯而易見。
最后據2003年統計,與建國初期相比,全國的血吸蟲病人由1160萬人降至84萬人左右,下降了93%。
血吸蟲是通過皮膚、粘膜和疫水接觸等傳播途徑,這也說明了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建設問題,而不少疾病,和衛生問題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系。
如今,借由這一場疫情,多少人養成了用餐前后洗手的習慣,人們在頃刻之間就開始注重起衛生的問題,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個人衛生的意識,而這種意識有利于國家公共衛生的發展。
我相信,自此之后,無論是個人,家庭,還是企業、團體,注重公共衛生將會逐漸成為常態,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。
飲食習慣的改變
研究表明:70%以上的傳染病,來源于動物。
這么多年來,幾次的病毒爆發,人類總是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,但在勝利中,我們是否能吸取一些教訓,要知道,任何事情不會無緣無故的重復,再重復。
大自然又給了我們一些提醒,病毒的爆發,從某種角度來說,也是動物對人類的態度,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。
物質、生活水平的提高,飲食的豐富性也隨之提升,但我們這種便利和幸福,不應該建立在口腹之欲上,不能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之上,更不能建立在不仁道的殺戮之上。
通過這次疫情,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一點,并開始調整飲食結構,無論是為了個人和他人的健康,還是為了心中那一份慈悲,這都是一個良性的改變。
敬畏心的改變
我們在家里,享受著各種電器給我們帶來的便利,也會權衡各類電器之前的差異,比較好壞,除舊布新。可是有一天,突然停電了,我們突然意識到,原來電,才是最重要的。
想一想,我們生活的一切,需要的一切,有哪一項,不是來自于大自然?我們有什么理由,在不做出任何回報的同時,還做出傷害?
現在,大自然突如其來的給人類按了一個暫停鍵,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思考:要如何做,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,表達敬畏與恭敬,否則,我們如何能平安的生活在她的羽翼之下?